玉石优化处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0-23浏览次数:665

一、翡翠的优化处理及其鉴定特征

翡翠的优化处理方法可分为两类。优化的方法主要有:浸蜡和热处理,这种优化处理过的翡翠与未经处理的天然翡翠一样,可以视为“A货”翡翠;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漂白、浸蜡,漂白、充填等,这种优化处理的翡翠俗称“B货”翡翠,而染色处理的翡翠则俗称“C货”翡翠。

(一)热处理鉴定特征

因为与天然红色翡翠的形成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通过加热加速了褐铁矿失水的过程,使其在炉中转变成了赤铁矿。从外观而言,天然红色翡翠稍微透明一些,而加热的红色翡翠则有干的感觉。经热处理的翡翠其基本性质与天然翡翠基本相同,常规方法不易鉴别。通过红外光谱仪进行鉴别可以看出,天然翡翠在1500~1700cm-1、3500~3700cm-1附近表现出较强的吸收区,为结晶水和吸附水的吸收区;经热处理的红翡翠在上述两个位置没有强的吸收区,说明烧制翡翠中没有水的存在。

(二)浸蜡鉴定特征

浸蜡处理是翡翠加工中的常见工序,轻微的浸蜡处理不影响翡翠的光泽和结构,属于优化。严重浸蜡的翡翠缓慢地在酒精灯上加热可使蜡溢出。在紫外荧光灯下可能见到蓝白色荧光。有机物峰明显,具有2854cm-1、2920cm-1特征谱。

(三)漂白、充填处理鉴定特征

(1)常规鉴定

1)光泽翡翠经强酸碱浸泡处理后,结构疏松,没充填之前表面见溶蚀凹坑,使之产生漫反射,光泽变弱。加入树脂或塑料等有机充填物后,翡翠常有树脂光泽、蜡状光泽或者是玻璃光泽与树脂光泽、蜡状光泽混合。

2)颜色由于翡翠结构被破坏,内在原有的光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所以“B货”翡翠的颜色分布无层次感。虽然这种方法处理的翡翠的绿色仍为原生色,但经过酸性溶液的浸泡,基底变白,绿色分布较浮,原来颜色的定向性也被破了,看起来很不自然。

3)结构翡翠受到强酸强碱浸泡腐蚀后,有部分物质带进带出,在表面及内部沿矿物晶体间形成溶蚀,产生内部的连通式裂隙。在透射光照射下,可见内部纵横交织的裂隙;在反射光条件下,表面的溶蚀凹坑或蛛网状网纹清晰可见。

4)表面特征这种方法处理的翡翠由于充填物与翡翠本身的硬度差别较大,在原生的裂隙处呈较明显的凹沟,充填物明显低于两边,许多绺裂组成了纵横交错的“沟渠”。较大的“沟渠”中可见胶结物或残留气泡。近期加工技术较好的漂白加充填处理的翡翠表面非常光滑,无上述现象,须更加仔细观察和测定。

5)密度、折射率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多数密度、折射率略低。密度为3.00~3.43g/cm3,折射率为1.65左右(点测)。但是由于翡翠的矿物组成复杂,某些天然翡翠的密度和折射率值也可能偏低,所以密度和折射率只能作为参考数据,通常不能作为判定翡翠是否经过充填的依据。

6)荧光性无或弱至强的紫外荧光,荧光分布均匀或呈斑杂状。早期“B货”翡翠绝大多数有荧光。短波:弱,黄绿或蓝绿(蓝白);长波:中至强,黄绿或蓝白色。但近期这种方法处理的翡翠通常荧光强度较弱或无荧光。

7)放大检查放大检查是鉴定这种处理翡翠的有效方法。分为表面观察和内部观察。用反射光观察样品的表面,通常可见到三种情况:①表面明显可见分布较均匀的“蛛网”状或“沟渠”状裂纹。这是确定无疑的漂白充填翡翠。但要注意与抛光不良造成麻点状表面相区分。漂白充填处理翡翠裂隙边缘较为圆滑,“翠性”不明显;而抛光不良所形成的麻点状凹坑多呈三角形,边缘较尖锐,分布不均匀,多出现于颗粒粗大处,“翠性”明显。②表面抛光较好,但局部可见细小裂纹相对集中。这是因为翡翠经漂白充填处理后又经过较为细致认真的再抛光,使得表面较光滑,局部细小裂纹是被破坏的翡翠颗粒间的极细小缝隙未被完全充填的表现。③表面极为光滑,细小的裂纹很少,但在表面出现很多似“翠性”反光的亮点。亮点往往是在较粗大颗粒的表面或内部重叠分布,而不似解理面的片状闪光。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许多小亮点为小的气泡,这是由于在充填处理时未能把缝隙里面的空气全部抽空而保留下来的气泡。用透射光观察翡翠的内部结构。经过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结构松散,颗粒边缘界限模糊,颗粒破碎,解理不连贯。

8)热反应“B货”翡翠加热200—300℃后胶质发生碳化。

9)敲击反应经过漂白充填后的翡翠,其结构被破坏,矿物颗粒间被胶质充填。因此轻轻敲击后发出沉闷的声音,与天然翡翠清脆之声有明显的区别(此法主要适于翡翠手镯的鉴别)。

(2)大型仪器鉴定方法

1)红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是鉴别翡翠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大型仪器。天然翡翠在2600—3200cm-1间透过率好,多不存在吸收峰。漂白充填处理翡翠其特点是成分中含有机物,而且不同的充填物羟基的结构不同,呈现不同的吸收谱带。

2)激光拉曼光谱仪硬玉的拉曼光谱具有四个特征谱带(375.5cm-1、699.9cm-1、1039.9cm-1和1992cm-1),其中属于Si—O—Si的弯曲振动的375.5cm-1、699.9cm-1两个谱峰较明显。

因为漂白充填翡翠中所使用的充填物一般为环氧树脂,所以B货翡翠中1100cm-1以上有六条强拉曼谱带,分别是1114cm-1、1183cm-1、1606cm-1、2869cm-1、2905cm-1和3070cm-1。

3)阴极发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下(50x),在高能电子束的轰击下,翡翠的主要组成矿物硬玉等矿物可呈现出不同颜色不同强度的荧光特征。晶体结晶较为完好,形态完整,以自形、半自形柱粒状为主;荧光颜色丰富,具有四个列,即红色系列、黄绿色系列、蓝紫色系列以及不可见光系列;生长环带发育且闭合程度较高,环带的荧光颜色由中部向边缘,总体为蓝紫(暗绿)一蓝(黄绿)一红(黄)色变化,发光强度也由弱变强。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荧光颜色以黄、黄绿、蓝绿色为主,颜色分布相对均匀,边缘环带由于溶蚀作用,表现为凸凹不平或残留不全等。在柱、粒状矿物晶体的表面,清晰可见呈细小弯曲状或不规则状延伸的溶蚀纹,或切穿整个晶体,或沿颗粒边缘向内部延伸直至尖灭。溶蚀纹和溶蚀裂隙中充填有发暗绿色、深蓝色的物质(胶体)。

(四)染色处理鉴定特征

(1)放大检查

利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颜色的分布,由于染料沿颗粒或裂隙进入翡翠,所以看到染色的颜色呈丝网状分布,在较大的绺裂中可见染料的沉淀或聚集。这是鉴别染色翡翠最直接的证据。炝色翡翠可以看到清晰的炸裂纹。

(2)光谱特征

铬盐染色处理的绿色翡翠常出现650nm宽吸收带。特征的吸收光谱是鉴定染色翡翠的有力证据。

(3)查尔斯滤色镜

由于着色剂的不同,染色翡翠在查尔斯滤色镜下的反应也不同,既可以无变化也可以变红。但如果绿色翡翠在查尔斯滤色镜下变红,则表示该翡翠经过染色处理。

(4)紫外荧光

有些染色翡翠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黄绿色或橙红色(染红色翡翠)荧光。

(5)红外光谱

经有机染料染色的翡翠在红外光谱中出现2854cm-1和2920cm-1的吸收峰,表示存在有机物。

(6)阴极发光显微镜

荧光颜色主要为蓝绿、黄绿等色,裂隙中充填有发暗绿色荧光的物质,发光强度与“B货”翡翠的大体相近。少见生长环带,环带的完整程度和闭合程度更低。染色翡翠裂隙发育,结构疏松。由于染料的类型不同,裂隙充填物可不发光或发蓝白色、暗绿色荧光等。

(五)覆膜处理鉴定方法

覆膜翡翠的颜色均匀;折射率偏低,点测法为1.56 左右(薄膜的折射率);放大观察可见表面光泽弱,多为树脂光泽;无颗粒感;局部可见气泡;可见薄膜脱落,多出现在边缘部位;针触之感觉较软;手感较涩。

(六) 翡翠拼合石鉴别特征

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翡翠经人工拼合给人以整体感觉是常见的翡翠原石作假行为。制作过程为,在没有颜色、质地较差的翡翠原石上切下一薄片,将切下的薄片涂上绿色颜料或植入绿色胶块后,再粘贴回去。然后再在其外部用粉碎的翡翠皮壳混合石英砂用胶粘结,目的是掩盖拼接缝。有时也将无皮壳的翡翠表面做皮,仿带皮的翡翠。但是经过这种方法拼合的翡翠原石皮壳质地较软、有胶感,缺少天然翡翠原石皮壳的结构。

(七)合成翡翠的鉴别特征

合成翡翠的成分、硬度、密度等方面与天然翡翠基本一致。但是合成翡翠颜色不正,透明度差。其物质组成主要是晶体粗大、具有方向性的硬玉矿物和玻璃质,两者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接近硬玉矿物的组成。由于合成翡翠的技术目前尚不成熟,针对合成翡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比较欠缺,所以合成翡翠的鉴别相对比较容易。合成翡翠的透明度差,发干;颜色不正,比较呆板;不具有纤维交织结构,无“翠性”。

漂白充填翡翠表面“蛛网状”裂纹

翡翠常见的红外吸收光谱

翡翠的拉曼光谱

充填翡翠的拉曼光谱

染色翡翠染料在裂隙处聚集

覆膜翡翠薄膜脱落现象

二、软玉的优化处理及鉴别特征

1.浸蜡

以石蜡或液态蜡充填软玉成品表面,以掩盖裂隙、改善光泽。浸蜡的软玉带有蜡状光泽,有时可污染包装物,热针可熔,红外光谱可见有机物吸收峰。

2.染色

选择软玉整体或部分进行染色,用来掩盖玉石的瑕疵,或用来仿仔料。颜色有黄色、褐黄色、红色、褐红色、黑绿色等。染色软玉的颜色鲜艳,不自然,多存在于表皮及裂隙中

3.拼合

通常将糖玉薄片贴于白玉表面,然后进行雕刻,将多余部分的糖色雕刻掉,剩余的糖色部分组成所要表现的图案,用来仿俏色浮雕。拼合软玉的特点是俏色部分的颜色与基底的颜色截然不同,无过渡,仔细观察可见拼合缝。

4.磨圆

将粗加工的山料放人滚筒中,加入卵石和水滚动磨圆,用以仿仔料,俗称“磨光仔”。磨圆较差者反射光下隐约可见棱面;磨圆较好者表面光洁度高于天然仔料(天然仔料的表面类似于鸡蛋皮),有时可见新鲜裂痕。

5.“做旧”处理

作为出土文物的古玉,因为埋藏年代久远,在各种侵蚀作用下会形成不同的“沁色”,如土黄色的“土沁”、红色的“血沁”、黑色的“水银沁”、灰白色的“石灰沁”等。“做旧”处理的目的就是仿古玉。20 世纪90年代以前仿古玉的“做旧”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即将仿旧的软玉(可做成残缺状)放人梅杏干水中煮几天,直到将玉上的杂质、裂纹、油脂腐蚀成不光亮状,或出现坑洼麻点后取出,在其产品表面涂以猪血或地黄、红土、炭黑、油烟等,再经火烤,使色浸入内部;擦拭干净后,再放人油、蜡锅中浸油,恢复表面油状光泽,即成仿旧玉。如果将这样的仿旧玉埋人地下半年、一年,再经常浇些水,取出后效果更好。有时为了仿古人玩过的旧玉效果,还用麦糠揉搓,用皮肤磨蹭,用皮子擦拭(俗称“盘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技术被引入仿古玉作旧领域,强酸、强碱和高温高压的应用,使得仿古玉制作水平大为提高。

玉石的“做旧”处理主要从颜色、所仿朝代的加工工艺及纹饰特征等方面进行鉴定,多属于文物鉴定范畴,在这里不做过多介绍。

染色软玉仿籽料

三、石英质玉石的优化处理及其鉴别

(一) 热处理

用于热处理的品种主要有玛瑙和虎睛石。不均匀的浅褐红色玛瑙直接在空气中加热,可以变成较均匀、较鲜艳的红色。这是因为玛瑙中含有少量褐铁矿。在高温氧化条件下,褐铁矿中的Fe2+转换为Fe3+且水分被消除,褐铁矿转换为赤铁矿,从而使玛瑙变成较鲜艳的红色。虎睛石的热处理原理与玛瑙相同。黄褐色的虎睛石在氧化条件下,加热处理可转变成褐红色。虎睛石在还原条件下加热处理可转变成灰黄色、灰白色,可用于仿金绿宝石猫眼。

(二) 染色

目前市场上的绝大部分玉髓(玛瑙)制品是经过染色处理的。这其中又可分为有机染料直接浸泡致色和无机染料渗入、反应沉淀致色等。经染色处理的玉髓(玛瑙)表现为极其鲜艳均匀的红色、绿色、蓝色等。玉髓(玛瑙)的染色属于优化。石英岩的染色处理方法是先将石英岩加热,淬火后再染色。主要染成绿色,市场上俗称“马来西亚玉”。石英颗粒直径为0.03—0.3mm不等,摩氏硬度6.5~7,密度2.63~2.65g/cm3。放大检测可见染料在颗粒间分布,呈丝网状。分光镜下具650nm的宽吸收带。短波荧光下可具暗绿色荧光,主要用来仿翡翠。

(三) 水胆玛瑙的注水处理

当水胆玛瑙有较多裂隙或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裂缝时,水胆中的水便会缓慢溢出,直至干涸,整个水胆玛瑙失去其工艺价值。处理的办法是将水胆玛瑙浸于水中,利用毛细作用,使水回填,或采用注入法使水回填,最后再用胶等将细小的缝堵住。其鉴定方法是在水胆壁上有无人工处理的痕迹。在可疑处用针尖轻轻刻划,若发现有胶质或蜡质充填的孔洞或裂隙,则可能经过注水处理。

染绿色玛瑙可见光光谱

染色玛瑙

四、欧泊的优化处理及其鉴别

(一)合成欧泊的鉴别特征

(1)结构

合成欧泊的色斑结构很特殊,它们往往呈柱状排列,具有三维形态。正对着合成欧泊的柱体看过去,柱体界线分明,边缘呈锯齿状,被紧密排列的交叉线所分割,从而产生一种镶嵌状结构。每个镶嵌块内可有蛇皮(或称为蜥蝎皮)状、蜂窝状或阶梯状的结构。而天然欧泊的色斑是二维的,色斑呈不规则片状,边界平坦且较模糊。此外,合成火欧泊中还可见到台藓状多棱的包体。

(2)发光性

紫外线下的反应也可作为区分天然和合成欧泊的一种辅助手段:大多数天然的欧泊有持续的磷光而合成白色欧泊几乎没有磷光,合成欧泊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比天然欧泊更透明。

(3)红外光谱

在红外光谱的鉴定中合成欧泊与天然欧泊的水分子振动谱有着较明显的差异,为鉴定提供了依据。

(二)欧泊的优化处理、拼合及其鉴别

(1)拼合

拼合欧泊在强顶光下放大检查,可以看到平直的接合面,在接合面上大多可以找到球形或扁平形状的气泡。如为三层拼合,从侧面看,其顶部不显变彩,折射率高于欧泊。如未镶嵌从侧面可看到接合痕迹及颜色、光泽上的差别。

(2)糖酸处理

这种欧泊经放大观察,色斑呈破碎的小块并局限在欧泊的表面,结构为粒状,可见小黑点状炭质染剂在彩片或球粒的空隙中聚集。

(3)烟处理

烟处理的目的也是仿黑欧泊。用纸把欧泊裹好,然后加热,直到纸冒烟为止,这样可产生黑色背影,但这种黑色仅限于表面。另外用于烟处理的欧泊多孔,密度较低,其密度值仅为1.38~1.39g/cm3,用针头触碰,烟处理的欧泊可有黑色物质剥落,有粘感。

(4)注塑处理

在天然欧泊里注入塑料,以掩盖裂隙或使其呈现暗色的背景。注塑欧泊密度较低,约1.90g/cm3,可见黑色集中的小块,比天然欧泊透明度高,用热针触及,可有塑料的辛辣味。在红外光谱的鉴定中,注塑欧泊将显示有机质引起的吸收峰。

(5)注油处理

用注油和上蜡的方法来掩饰欧泊的裂隙,这种材料可能显蜡状光泽,当用热针检查时有油或蜡渗出。

拼合欧泊

合成欧泊蜂窝状结构

合成与天然欧泊红外光谱特征

烟处理欧泊

糖酸处理欧泊

五、蛇纹石的优化处理及其鉴别

1.染色

染色蛇纹石玉是通过加热淬火处理,产生裂隙,然后浸泡于染料中进行染色。染色蛇纹石玉的颜色集中在裂隙中,放大检查很容易发现染料的存在。铬盐染绿色者可具650nm宽吸收带。

2.蜡充填

这种方法主要是将蜡充填于裂隙或缺口中,以改变样品的外观,充填的地方具有明显的蜡状光泽,用热针试验可以发现裂隙处有“出汗”现象,即蜡可从裂隙中渗出来,同时可以嗅到蜡的气味。

3.“做旧”处理

蛇纹石玉中质地较粗者常常“做旧”用来仿古玉。做旧的方法有加热熏烤、强酸腐蚀、染色形成各种“沁色”,有的最后再人工致成残缺状来仿古玉。古玉的鉴别属于文物鉴别范畴,在此不作更多论述。

六、绿松石

(一)吉尔森“合成”绿松石鉴别特征

1.颜色

吉尔森“合成”绿松石颜色单一、均匀,而天然绿松石颜色丰富、不均匀,即使是同一块,颜色也会出现不均匀现象。

2.成分

吉尔森“合成”绿松石成分较均一,而天然绿松石杂质较多,如高岭石、埃洛石等粘土矿物,它们常集结成细小的斑块和细脉充填于绿松石间,还可见石英微粒集结的团块、褐铁矿细脉斑块和不均匀的褐铁矿浸染等。

3.结构构造

吉尔森法“合成”绿松石采用了制陶瓷的工艺过程。吉尔森“合成”绿松石结构单一,放大50 倍时,可见到这种“合成”绿松石浅灰色基质中大量均匀分布的蓝色球形微粒,称“麦片粥cream—of—wheat”效果。天然绿松石具细粒结构,并常具角砾状、碎斑状构造。

4.折射率

吉尔森绿松石具有较低的折射率为1.610~1.650,点测法通常为1.61。

5.密度

吉尔森绿松石的密度与天然绿松石相近,为2.76(+0.14,-0.36)g/cm3。

6.硬度

摩氏硬度为5~6。早期的合成材料硬度低,并有破裂的趋势,数月之后,在其表面往往会出现绿蓝色的碎屑物质。

7.吸收光谱

合成材料缺失天然绿松石的吸收光谱。

8.放大检查

浅色基底中可见细小蓝色微粒、蓝色丝状包体及人工加入的黑色网脉。人造铁线纹理分布在表面,仅表现出几条生硬的细脉,一般不会内凹,绝无天然绿松石中千变万化的构图,天然绿松石铁线往往是内凹的。

9.X射线分析及红外光谱分析

吉尔森“合成”绿松石在作X 射线分析时,虽可见晶质绿松石的衍射线,但是与天然绿松石的衍射图相比,吉尔森绿松石中可有一种或多种附加晶质相引起的附加衍射线,个别样品中还发现了磷铅矿的衍射线。在红外光谱的鉴定中发现,天然绿松石的吸收光谱与“合成”绿松石的吸收光谱大不相同。天然绿松石结晶良好,每个晶胞内的原子排列非常规则。在红外光谱分析中,由于光线进入晶体引起磷酸盐基仅在几个界线明确的频率内振动,因此,天然绿松石

的红外光谱图表现为明显的特征吸收,“合成”绿松石的吸收谱线与天然绿松石有相似之处,但是“合成”绿松石的吸收光谱曲线较宽,带的界线不明显,很难彼此区分开来,这是由于“合成”绿松石内大量杂乱原子排列造成的。在部分吉尔森绿松石的红外光谱中,还存在1725cm-1的吸收带,认为此吸收是由塑料引起的,因此有人推测部分吉尔森绿松石在其合成过程中或合成之后有过塑料的再处理。

(二)绿松石的优化处理鉴别特征

1.注油

将绿松石浸泡在汽油等液体中,以改变颜色和光泽,但浸泡后的样品极易褪色。此为一传统的处理方法,目前已很少使用。

2.浸蜡(过蜡)

浸蜡是将绿松石在虫蜡或川蜡中煮,传统珠宝界称其为过蜡。浸蜡可加深绿松石的颜色,封住细微的孔隙。鉴别方法是在放大镜下,用烧热的针接近绿松石的表面,蜡受热熔化后会形成小珠渗出表面,即可以看到“出汗”现象。另外,放置时间长后会褪色,尤其是经太阳暴晒或受热后褪色更快。

3.染色

将绿松石浸于无机或有机染料中,将浅色或近白色的绿松石染成所需的颜色。经染色处理的绿松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定。

1)染色绿松石颜色不自然,国内市场上的染色绿松石常呈深蓝绿色或深绿色,且过于均匀,但在裂隙处,因染料聚集使颜色变深。这种颜色与天然的天蓝色绿松石有着明显的差别,给人以不真实感。

2)染色绿松石颜色深度很浅,一般在lmm左右,在样品表面的剥落处和样品背后的坑凹处,有可能露出浅色的核。

3)部分染色绿松石在作氨水试验时可以掉色,沾氨水的棉球上可沾有蓝绿色。

4.注塑

注塑包括无色或有色塑料的注入,有时也添加着色剂。这种优化处理方法是目前最现代化、最成功的方法。通过注塑可以弥补孔洞以提高绿松石的稳定性;减少表面光的散射,使绿松石显示中等蓝色调,以改善外观。注塑处理的绿松石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鉴定。

1)折射率注塑的绿松石折射率一般会低于1.61。

2)密度注塑的绿松石密度较低,一般小于2.76g/cm3,通常为2.0~2.48g/cm3。这种低密度与其漂亮的颜色是相互矛盾的,天然产出的高质量绿松石即颜色艳丽的绿松石密度应高于2.6g/cm3。

3)硬度注塑的绿松石摩氏硬度较低,一般仅为3~4,而具有相同外观的天然绿松石摩氏硬度应在5~6之间,因此注塑的绿松石更易出现刮痕。

4)放大检查有时可见气泡。

5)热针试验注塑会产生塑料熔化的特殊辛辣气味,而且会有烧痕。

6)红外光谱在红外光谱的检查中,注塑绿松石可以出现一些特殊的由塑料引起的吸收谱线。早期注塑处理的绿松石中可见到1450cm-1和1500cm-1间的强吸收,而在较新的注塑处理品种中,则出现1725cm-1的强吸收带,显示塑料的存在。

5.注硅酸钠(水玻璃)

注硅酸钠可以改变绿松石的稳定性,提高透明度。注硅酸钠绿松石表面光洁,但密度比天然绿松石低,通常为2.40—2.70g/cm3

七、青金石的优化处理鉴别特征

1.浸蜡、浸无色油

某些青金石上蜡或浸无色油可以改善其外观,放大观察可发现局部蜡质脱落的现象。用热针靠近其表面,可发现有蜡或油析出。

2.染色

蓝色染剂可改善劣质青金石的颜色,仔细观察可发现颜色沿缝隙富集。在不引人注意的部位用蘸有丙酮、酒精或稀盐酸的小棉签小心地擦拭,棉签可被染剂变蓝。如果发现有蜡,应先清除蜡层,然后再进行上述染色测试。

3.粘合

某些劣质青金石被粉碎后用塑料粘结。当热针触探样品不显眼部位时,会有塑料的气味发出。放大检查时可以发现样品具明显的碎斑块状构造。

八、孔雀石的优化处理

1.浸蜡

孔雀石的浸蜡是将蜡从表面浸入以掩盖小裂缝。放大检查可见光泽有差别,热针可使蜡熔化。

2.充填处理

用塑料或树脂充填以利于抛光和掩盖小裂缝,改善其耐久性。热针可熔化塑料或树脂并伴有辛辣气味,放大检查可见充填物。

九、萤石的优化处理

(一) 热处理

热处理在萤石中较为常见,通过加热可使暗蓝至黑色萤石变成蓝色。一般来说,这种热处理的萤石很难鉴定,其颜色在300ºC以下的环境中是稳定的。

(二) 充填塑料或树脂

在萤石中充填塑料或树脂,其主要目的是愈合表面裂隙,使其在加工或佩戴时不至碎裂。经充填处理的萤石的鉴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放大检查

放大检查裂隙处可见塑料或树脂。

(2)热针试验

热针测试可熔树脂和塑料并伴有辛辣气味。

(3)紫外荧光

紫外荧光观察,充填的塑料和树脂可有特征荧光。

(三) 辐照处理

无色的萤石通过辐照可产生紫色。辐照处理的萤石很不稳定,遇光就会很快褪色,因此这种处理方法不具实用价值。

(四) 优化处理的萤石“夜明珠”

目前通过优化处理使萤石产生磷光效应的方法主要有:充填磷光粉、涂层、辐照。

1.充填磷光粉

磷光粉又称夜光粉,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超细(1500—2000 目)夜光材料,由铝酸锶、二氧化硼和稀上元素等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将本身不能发光的天然普通萤石放到磷光粉和胶的混合液中浸泡,并加热,使磷光粉沿着解理和裂隙渗入萤石中,然后进行抛光。经磷光粉充填的萤石,鉴定时可见其解理和裂隙发光性强,其他地方无发光性或发光性较弱。

2.涂层

在萤石表面涂上绿色或透明的含有磷光粉的胶。其特点是能在白天较暗的条件下发出很强的绿光或者白光,具体发光颜色是磷光粉控制的。鉴定特征如下。

1)从明亮处转移到暗处,可见发光,或在灯光的照射下就会发光。

2)表面具蜡状光泽,用手摸感觉发涩,用针扎在珠子表面感觉较软。

3.辐照

将原来没有磷光效应的萤石通过放射线辐射而使其产生磷光效应。通常可用/射线对萤石进行辐照处理产生磷光效应,因为了射线的能量小,所以该萤石“夜明珠”没有放射性。经γ射线辐照的萤石发光时通体均匀,磷光可以保持3 个月左右。这种辐射处理的萤石用目前的珠宝鉴定仪器尚不能明确地鉴别出来。

九、方解石的优化处理鉴别特征

1.染色

方解石常用的优化处理方法是染色,可用有机或无机染料,尤其是当方解石集合体孔隙较多时极易着色,可染成各种颜色。鉴别方法如下。

(1)放大检查

观察缝隙是否有染料。

(2)吸收光谱

如为铬盐染的绿色,可有650nm吸收钱。

(3)滤色镜下特征

有些绿色染料在查尔斯滤色镜下呈红色。

2.充填处理

充胶或充填塑料主要是为了增强方解石的透明度并掩盖缝隙。鉴别方法如下。

1)热针试验可有胶或塑料的反应并伴有辛辣气味。

2)红外光谱鉴定中,可有有机物的特征吸收峰出现。

3)乙醚擦拭,有机物可溶解。

3.辐照

白色的大理石辐照后可产生蓝色、黄色和浅紫色,但很不稳定,遇光会褪色,遇热也会颜色变浅。

4.覆膜

大理岩表面可以涂有各种颜色的有机薄膜,用来改变颜色和光泽,仿其他种类的宝石。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