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崛起和“新文科”建设推进,为推动工艺美术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近期,珠宝学院联合国内外多所高校及职业院校,围绕“传统工艺传承创新”“产教融合深化”“课程体系优化”等核心议题,对日本上越教育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武昌理工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河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北京工艺美术技师学院等9所院校展开深度调研,系统梳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院校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中的特色经验与实践挑战。调研对象涵盖了工艺美术专业教师、教学管理者、教学秘书等。
北京市工艺美术技师学院构建“技法局部-工艺整体-作品创作”三阶段课程体系,中级工阶段强化基础技法,高级工阶段聚焦完整工艺流程,技师阶段依托“国礼”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其珠宝首饰方向更引入“古法起版×3D打印”“花丝镶嵌×参数化设计”等跨学科课程。
上越教育大学以“传统工艺现代化”为特色,将日本传统漆艺、陶艺与现代设计理论、材料科学结合,开设“工艺×科技”工作坊,培养学生利用3D打印、AI建模等技术改良传统工艺的能力;与地方工坊、博物馆建立长期合作,学生需完成“工艺调研—设计开发—社区推广”全链条项目,强化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能力。该校经验为国内高校提供了“国际理念本土化”的参考,即如何通过技术赋能激活非遗生命力。
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陶瓷领域标杆院校,依托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资源,构建“技艺传承—创新设计—批量生产”分层培养体系,学生作品直通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与地方政府共建文创园区,学生参与市场运营、品牌策划,近三年孵化学生创业项目超200个。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则依托农业背景,探索“工艺美术+乡村美学”路径,开设“乡村景观设计”“农耕器具艺术化改造”等课程,与地方政府合作推进乡村文创项目,学生团队设计的“秸秆编织家居用品”已实现产业化落地。
在实践教学方面,西安美术学院通过“大师驻校计划”强化实践教学,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行业工匠长期驻校授课,例如在金属工艺课程中引入“花丝镶嵌×现代首饰”跨界项目,学生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
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四川传媒学院以“工艺美术×数字媒体”为特色,开设“动态视觉设计”、“交互装置艺术”等课程,学生需运用AR/VR技术重构传统工艺展示方式,例如为蜀绣、银花丝制作虚拟展厅,相关作品在“中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中屡获金奖。
武昌理工学院聚焦“工艺美术+数字技术”融合,开设“数字雕刻”“虚拟展陈设计”等前沿课程,与武汉光谷科技企业合作开发“非遗数字化传播平台”,学生需完成传统纹样的3D建模与动态交互设计。其工艺美术专业发挥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带头作用获得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等教学成果。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立足云南多民族文化资源,构建“民族工艺+现代设计”课程体系,将大理扎染、彝族刺绣技艺融入工艺美术设计课程,学生需结合市场需求开发文创产品,近三年获省级以上设计奖项30余项。
此次跨校际的深度院校调研,不仅为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明晰了“守正创新、多元共生” 的发展路径,更以跨界思维激活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为珠宝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特色发展及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范式。